当学生开始权衡利弊时,教师该如何引导?

2025年09月07日


作为班主任,上周批改周记时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在"周末安排"中写道:"如果补习班效率比自学高就去上课,否则就在家刷题。"这种冰冷的利弊计算让我陷入沉思——当权衡利弊成为本能,教育是否正在失去温度?

一、利弊意识的双面性

小林的案例很典型。这个高二男生曾用Excel表格给各科分配时间,精确到每分钟的"投入产出比"。他的数学从70分提到110分,但后来在作文里写道:"当我习惯用'值不值得'衡量一切时,突然发现已经半年没去探望住院的奶奶。"

这种现象印证了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:形式运算阶段(11-15岁)的青少年开始建立"假设-演绎"思维。利弊权衡本是心智成熟的标志,但若缺乏引导,容易演变为三种偏差:

  1. 数据化陷阱:将不可量化的情感、道德也纳入计算体系
  2. 短视效应:过度关注即时收益而忽视长期价值
  3. 自我中心化:决策仅考虑个人得失而漠视社会关系

二、教育者的引导策略

在初三《道德与法治》课上,我设计过一堂"选择的温度"情景教学:

  1. 建立多维评估体系
    让学生用不同颜色便签纸标注决定的"利"(经济收益/个人成长/情感满足/社会价值),当看到"参加辩论赛"的决策树上挂满代表社会价值的绿色便签时,有学生惊呼:"原来这不是浪费时间!"

  2. 引入时间维度
    通过"十年后的我"书信写作,许多学生发现当时纠结的"是否参加合唱团",在长期视角下音乐素养带来的审美能力更为珍贵。

  3. 设置伦理沙盘
    在模拟"考试作弊风险评估"时,有小组自发加入"班级信任度"评估项,这种道德自觉的萌发比任何说教都珍贵。

三、重建价值坐标的三把钥匙

去年指导的研学项目中,学生们为"是否调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"争论不休。我带着他们做了三个动作:

  1. 追问五个为什么
    "提高分数→考好大学→找好工作→获得幸福"的逻辑链,在第五个"为什么"时总会出现断裂,暴露出功利计算的局限性。

  2. 绘制影响涟漪图
    用同心圆呈现决策对家人、同学、社区的影响,当看到"放弃篮球赛"会导致队友失去晋级机会时,体育委员主动请缨参赛。

  3. 制造认知冲突
    展示张桂梅校长与学生对话视频,当听到"读书是为了走出大山,但走出大山是为了改变大山"时,教室后排传来压抑的抽泣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