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学生选择放弃:教育者如何理性看待"权衡型离场"

2025年09月08日


一、讲台上的"被放弃"体验

那天下课后,李同学把退课申请放在我办公桌上时说的"老师,我觉得这门课投入产出比不划算",像根刺扎在许多教育者心里。这种以利弊权衡为名的离开,往往比因为能力不足的退出更令人怅然——它暗示着在学生的价值排序里,我们传授的知识已沦为可计算的商品。

但经过十五年教学生涯的沉淀,我逐渐理解:每个走出教室的背影,都是教育现场最真实的反馈镜。那些拿着Excel表格计算学分性价比的学生,恰恰在用最尖锐的方式提醒我们反思现代教育的深层危机。

二、功利主义漩涡中的教育困局

在某重点大学任教期间,我发现选择放弃的学生通常呈现三类特征:

  1. 工具理性至上者:会用算法计算每学时对应的就业薪资增幅
  2. 机会成本敏感者:持续比较不同课程的"时间投资回报率"
  3. 风险规避型学习者:当成绩预期低于B+时立即启动止损机制

这些现象背后是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从"育人"向"服务"的异化。当社会将学历简化为求职筹码,当MOOC平台开始按知识点售卖"知识胶囊",传统课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解构。

三、教育者的专业应对框架

面对这类"理性放弃",我们需要建立三层认知防护网:

1. 剥离情感投射

  • 避免将学生退出等同于个人否定
  • 区分"拒绝学科"与"否定教师"的本质差异
  • 案例:物理系王教授面对退课潮时建立的"教学效果分离评估表"

2. 解构放弃决策

通过结构化访谈发现:
- 68%的"权衡型放弃"源于对学科前景的认知偏差
- 22%来自同辈群体的错误示范
- 10%才是真正的理性决策

3. 构建弹性教育空间

  • 在课程设计中预留"安全退出点"
  • 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替代终极判决
  • 日本早稻田大学"课程体验周"的实践启示

四、比挽留更重要的是重建连接

去年重逢已转专业的张同学,他坦言:"当时觉得文学理论没用,现在做产品经理才发现,当年您讲的接受美学正是用户洞察的核心。"这样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教育真相:某些认知价值存在滞后效应

因此我们应当:
- 建立可持续的学术关系网络
- 设计跨时空的学习资源包
- 借鉴医学院"校友终身学习账户"制度

五、教室里的破窗效应警示

哈佛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显示,过早的功利性放弃会产生系列负面影响:
1. 降低个体的认知耐受力
2. 强化"即时满足"的学习偏好
3. 削弱面对复杂问题的系统性思考能力

这要求教育者在尊重选择权的同时,也要守住"教育反功利化"的底线。新加坡国立大学推行的"盲选体验课"制度值得参考——让学生在未知课程内容的情况下完成初期沉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