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权衡成为告别:教育者选择离开的深层思考

2025年09月08日


一、"留下是情怀,离开是清醒"

上周整理办公桌时,翻到十年前手写的教案,纸页边缘已经泛黄卷曲。突然意识到,我竟在同一个讲台上站了3800多个日夜。最终决定递交辞职信那天,教务主任反复追问:"真的不再考虑?你带的班刚拿了市里优秀班级。"

我笑了笑,没有解释教案本最后一页密密麻麻的计算——那是过去半年用红色墨水记录的"得失清单":左边栏写着"续留的34个理由",右边栏列着"离开的19项代价"。当右边数字被反复划改增加到27条时,我知道这场博弈该结束了。

二、看不见的天平两端

(1)理想主义的砝码

清晨路过教室时,依然会被晨读声触动。去年毕业的小林专门回校告诉我,我当年在作文本上的批注让她决定报考中文系。这种瞬间的成就感,是教育行业最珍贵的"隐形福利"。

教师节收到的贺卡在书柜里存了三大盒,每张背后都对应着某个深夜伏案备课的剪影。有家长曾说:"孩子遇到您是福气。"这种职业尊严感,支撑着无数教师度过薪资微薄的年月。

(2)现实铁轨的碾压

但更多时候,我们像被困在莫比乌斯环里的蚂蚁。上周五的例会,校长宣布本学期要新增"智慧课堂达标率""家长满意度回访""校本课程创新指数"等6项考核指标。而我的备课时间,早已被填表、迎检、留痕工作蚕食得支离破碎。

最沉重的打击来自上月体检报告:甲状腺结节增大、慢性咽炎加重、窦性心律不齐。医生盯着我的黑眼圈说:"你们老师都这个通病。"那一刻突然想起,连续三年没能参加孩子的家长会。

三、离开前的三次清醒

1. 价值体系的崩塌

当教案评比要求必须使用指定模板,当公开课变成表演性质的"教学秀",当学生成绩成为KPI考核的硬通货——教育正在异化为精密运转的数据机器。有次改作文到凌晨两点,发现半数学生都在套用同样的"满分句式"。

2. 机会成本的显现

大学同窗聚会上,看到转型教育科技的室友开发的AI教学系统已覆盖全国200所学校。而我引以为傲的板书技巧,在智能黑板时代正变成博物馆里的标本。

3. 自我救赎的契机

决定性的瞬间发生在某个加班夜。保安来锁教学楼时,看见我独自在办公室吃泡面:"老师,您女儿刚在门口等了半小时,我看孩子困得打瞌睡就让她先回家了。"

四、解构讲台之外的天空

交还校徽那天,我在校门口的榕树下站了很久。这棵树见证过无数迎新送旧,它的年轮里藏着比我更长的教育史诗。

或许真正的教育智慧,在于认清何时该坚守,何时该放手。就像我常对学生说的:"选择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你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。"如今,这份选择权终于回到了自己手中。

离校手续办完时,夕阳正斜照在走廊的荣誉墙上。那些金灿灿的奖牌依然闪亮,只是我不再需要它们来证明什么。手机震动,猎头发来消息:"您提交的课程设计项目,投资方很感兴趣。"

我知道,教育的种子从来不会囿于一方讲台。当园丁走出温室,或许能培育出更坚韧的植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