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"还不错"成为教育选择标准时,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?
一、"还不错"正在侵蚀教育的锐度
上周家长会上,听到第17位家长说"这个补习班还不错"时,粉笔突然在我手里断成两截。这种温和的评价背后,藏着令人不安的教育现实——我们正在用超市选购洗发水的标准,衡量关乎孩子一生的教育选择。
在教务处的数据统计里,"还不错"的选项正以每年23%的速度增长。家长选择学校的理由从"有顶尖的师资"退化为"离家还算近";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从"激发思考"降级为"作业不算多";教师接受培训的标准从"突破教学瓶颈"滑向"不影响双休日"。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妥协,正在让教育失去应有的锋芒。
二、教育决策中的三个认知陷阱
比较对象错位
家长常说的"比隔壁学校强点",本质是把教育矮化为相对竞争。我亲历过典型场景:当展示学生创作的哲学思辨作业时,得到的反馈是"比刷题班有意思些"。这种比较遮蔽了教育本该抵达的绝对高度。成本核算失衡
"学费还能承受""时间投入不算大"这类计算,往往忽视隐性成本。有个学生曾在周记里写道:"每天两小时的'还不错'网课,偷走了我本该发呆的黄昏。"这段文字让我在批改时红了眼眶。风险厌恶变异
教育选择正在异化为避险行为。去年指导志愿填报时,有位尖子生最终选择"稳妥"的二线院校,理由是"至少不会太差"。他的眼神让我想起被修剪过爪牙的幼虎。
三、重建教育选择的坐标系
在教师办公室的玻璃板上,我用白板笔写过这样一道公式:
教育价值=(实际收获-预期)x时间复利
重置预期基准线
我要求实习教师备课时先回答:"这节课值得学生用生命中的40分钟来交换吗?"这种拷问带来的刺痛感,正是对抗"还不错"的疫苗。引入时间维度评估
带领学生做"十年后回望"的思维实验:现在选择的"还不错",在未来会发酵成庆幸还是遗憾?有个毕业生返校时说:"当年您反对我选那个'稳妥'专业时,我恨过您。现在终于懂了。"创造决策冲突情境
在家长开放日设计沉浸式体验:让家长在"标准答案课堂"和"生成问题课堂"间直接对比。有位工程师父亲在反馈表上写道:"原来我女儿眼里的光是可以这样被点亮的。"
四、警惕教育中的"平庸之善"
教育应该像种树人对待幼苗,既不能揠苗助长,也不该满足于"没死就行"。当我们在雾霾天里告诉孩子"今天空气质量还行"时,是否也在无形中调低了他们对于蓝天的期待?这个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下次面对"还不错"选项时,我们能否多问一句:"我的学生,值得更好的吗?"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