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学生说"权衡利弊不是真心"时,教师该如何引导思考?
那天下课后,小航突然拦住我:"老师,您课上讲的选择要权衡利弊,可是《论语》里说'君子喻于义',这两件事矛盾吗?"十五岁少年镜片后的目光带着真实的困惑。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,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教育正在面对一个关键命题:在培养理性思维的同时,如何守护心灵的真诚?
一、"利弊"与"真心"真的对立吗?
我请小航坐到走廊的长椅上,阳光透过香樟树在我们脚边投下斑驳的光影。"你觉得医生选择保守治疗方案是权衡利弊,还是对患者的真心?"他愣了一下,我继续道:"南宋朱熹处理政务时,既考虑赋税增减对百姓生计的影响,又坚持'存天理灭人欲'的操守,这算不算既权衡又真心?"
通过具体案例的层层剖析,我们逐渐达成共识:成熟的真心需要理性的护航。就像书法创作,既要遵循笔法章法(利弊权衡),又要灌注真情实感(本心流露),二者本质是辩证统一的。
二、教育中需要警惕的两种极端
精致的功利主义:有学生把名校申请分解成"加分项打卡",在志愿服务时第一反应是"这个活动能写进综合素质评价吗"。这种异化的"权衡"本质是放弃了主体思考,用算法思维替代价值判断。
浪漫的冲动主义:另一些学生则把"跟随内心"绝对化,认为凡需权衡就是世俗。就像去年有学生为抗议补课撕毁试卷,却说不清自己主张的具体改进方案。这种"真心"往往流于情绪宣泄。
我在班会课上展示过两份历史文献:一份是林肯《葛底斯堡演说》的手稿,上面满是修改痕迹;另一份是文天祥《正气歌》的创作背景考证。引导学生看见——伟大的真心往往经过最严苛的理性淬炼。
三、构建思辨能力的三个阶梯
事实辨识训练:在政治课上分析"双减政策"时,要求学生同时列明政策受益群体和可能受损群体,培养多角度观察能力。
价值排序讨论:用"电车难题"变式题,让学生辩论"程序正义"与"结果正义"的优先性。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区分"我想要"和"我应该"。
行动方案设计:结合研学旅行,要求学生设计既保障安全又体现探索精神的活动方案。有小组发明了"双预案制",既准备完善应急措施,又保留根据实地情况调整的空间。
上周批改作文时,看到小航这样写道:"原来真正的成长,是让理性成为真心的铠甲,而非牢笼。"这让我想起杜威在《民主主义与教育》中的话:"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继续教育自己。"当我们帮助学生建立起动态平衡的思维框架,他们自会在具体情境中找到那份既清醒又炽热的"真心"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