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布别人丑事隐私犯法吗?

2025年10月23日

在咨询室里,我常常听到这样的倾诉:“老师,他把我以前的事到处说,连最私密的细节都不放过,我现在走在街上都觉得所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。”说话的人眼眶发红,声音颤抖。那一刻,我不只是看到一个受伤的灵魂,更看到了人性中那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——当亲密关系破裂后,有些人不是选择体面退场,而是用揭露对方隐私的方式进行报复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一句话、一张照片,几秒钟就能传遍全网。而“散布别人丑事隐私”这件事,早已不只是道德层面的问题,它触及了法律的红线,也撕裂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。

从情感的角度来看,愿意分享私密往事,往往意味着信任和依赖。无论是恋爱中的袒露心扉,还是朋友间的深夜谈心,这些话语背后都藏着一份“我愿意让你看到真实的我”的勇气。可一旦这份信任被背叛,变成攻击对方的武器,那种伤害是毁灭性的。它不只让人感到羞耻,更会引发长期的心理创伤——焦虑、抑郁、社交恐惧,甚至自我否定。

很多人辩解说:“我说的都是事实,我又没造谣,凭什么不能说?”但法律从来不以“真假”作为唯一判断标准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三十二条规定:自然人享有隐私权。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。也就是说,哪怕你说的是真事,只要未经对方同意,擅自公开其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信息,就构成了侵权。

比如,前男友把你曾经堕胎的经历发到朋友圈;前女友把你们之间的亲密聊天记录截图发到微博;同事把你在酒后吐露的家庭矛盾当成笑料在群里传播……这些行为,看似“出了一口气”,实则已经踩到了法律的雷区。受害者完全有权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停止侵害、赔礼道歉,甚至索赔精神损害抚慰金。

更严重的是,如果情节恶劣,比如通过网络大规模传播、造成严重社会影响,还可能触犯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面临拘留或罚款;若构成侮辱罪、诽谤罪,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。这不是危言耸听,现实中已有不少案例因“曝光前任隐私”被判刑。

我常对来访者说:“真正的强大,不是把别人的伤口撕开给别人看,而是在受伤之后,依然能守住自己的底线。”感情可以结束,但人格不能崩塌。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“赢了”,其实恰恰暴露了内心的虚弱。

也有人问:“那如果对方真的做了很过分的事呢?比如出轨、骗钱,我也不能说吗?”这里要区分“维权”和“泄愤”。如果你确实受到伤害,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权益,比如收集证据报警、起诉、申请调解。但这一切都应该在法律框架内进行,而不是靠情绪宣泄去拉对方下水。

记住,当你选择用低级的方式回击时,你已经在无形中把自己降到了同一个层次。而那个曾经被你深爱过的人,或许早已不在乎你的攻击,真正被拖累的,是你自己的灵魂。

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,我们更需要学会沉默的力量。有些事,知道就好,不必说破;有些人,离开就好,无需清算。保护别人的隐私,其实是保护我们自己内心的柔软与尊严。

愿我们都能在情感的废墟上,重建起一座有边界、有温度、有良知的精神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