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婚姻是你从你的家庭退出

2025年11月14日

在咨询室里,我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:“老师,我不是不想对伴侣好,可每次我妈一说话,我就控制不住地站到她那边。”说这话的是一位结婚五年的妻子,语气里满是疲惫与矛盾。她的丈夫坐在旁边,眼神黯淡,像是早已习惯了这种被排除在外的感觉。

我们总以为婚姻是两个人的结合,却忽略了它其实是一场深刻的身份重构——好的婚姻,是你从你的原生家庭中“退出”的开始。

这里的“退出”,不是冷漠、断绝关系,而是心理上的分离。是你终于意识到,你不再是父母的孩子,而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,是一个新家庭的核心成员。这个过程,往往伴随着疼痛与挣扎,因为它挑战的是我们从小建立的情感依恋模式。

很多人误以为孝顺就是无条件顺从父母。于是当婆媳矛盾出现时,丈夫会本能地站在母亲那边;当育儿观念冲突时,妻子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妈妈求援。这些行为背后,其实是未完成的心理断乳。你还在用孩子的方式处理成人世界的关系,自然会让伴侣感到被排斥、被忽视。

我曾接待过一对夫妻,丈夫每次和妻子吵架后,都会连夜开车回老家向父母诉苦。他母亲便立刻打电话来“主持公道”,甚至直接去单位找儿媳理论。几年下来,妻子身心俱疲,提出离婚时只说了一句:“在这个家里,我永远是个外人。”

你看,问题从来不在谁对谁错,而在于边界感的缺失。健康的婚姻需要一道“结界”,不是隔绝亲情,而是明确主次——你的伴侣,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

这让我想起一位来访者的话:“以前我觉得爱父母就要听他们的话,后来才明白,真正的孝顺,是活出自己的人生,让他们看到你幸福。”当他开始学会在父母干涉时温和而坚定地说“这是我们小两口的事,我们会处理好”,他的婚姻反而得到了修复,连父母也慢慢学会了尊重。

心理上的退出,意味着你要承担起作为伴侣的责任。当你再遇到分歧,第一反应不该是“我得告诉我妈”,而是“我和我的爱人该怎么一起解决”。这种转向,看似微小,却是婚姻能否走向深度联结的关键。

当然,这并不容易。尤其是当我们成长于过度纠缠的家庭系统中,每一次试图建立边界,都可能引发父母的焦虑甚至指责:“你怎么结婚后就变了?”“白养你这么大!”这些话像绳索,一次次把我们拉回过去的角色。

但请记住:真正的成熟,是在爱中保持独立,在独立中维系亲密。 你可以依然关心父母、照顾他们的情绪,但不必再为他们的情绪负责。你可以常回家看看,但回家时,要带着你的伴侣,以夫妻的身份共同面对原生家庭。

婚姻的本质,是一次重新选择家人的机会。它不要求你割舍血脉,而是邀请你重建归属。当你能在父母面前坚定地说“我现在是一家之主了”,当你能在争吵后第一时间转向伴侣而不是求助原生家庭,那一刻,你们的婚姻才算真正开始。

所以,别再问“为什么我们总是吵不完架”“为什么感觉离得很远”。也许答案很简单:你们的婚姻,还缺一场郑重的心理告别——告别那个事事依赖父母的小孩,迎接那个敢于担当、能与爱人并肩站立的成人。

这条路注定孤独,但也唯有走过,才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