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必须到场录视频的那些事:婚姻中的承诺与见证

在咨询室里,我常常听到这样的问题:“老师,为什么办个公证要我们俩都去?录个像有那么重要吗?”每当这时,我不会直接回答规定本身,而是会问他们:“你们还记得结婚那天彼此许下的誓言吗?”
很多人的表情会瞬间变得恍惚,仿佛被拉回那个阳光明媚或细雨绵绵的日子。可现实是,日子久了,誓言容易变成一句轻飘飘的“我知道”,而忘了它曾经有多重。
其实,需要夫妻双方到场录视频的事情,并不少见。比如办理房产共有权登记、签署婚前/婚后财产协议、申请某些类型的贷款、进行遗嘱公证、办理跨国婚姻认证,甚至是一些高端保险的投保流程——这些环节都可能要求夫妻同时出镜,留下影像记录。
很多人把这当成是“走流程”,觉得麻烦、形式主义,甚至为此争吵:“非要今天去吗?我工作这么忙!”但我想说的是,这些看似冰冷的程序背后,藏着婚姻中最柔软也最坚固的部分——共同承担的意识。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不能一个人去办?因为婚姻不是单方面的承诺,而是两个人对未来的共同确认。当你站在镜头前,看着对方说出“我愿意”、“我知情”、“我同意”的那一刻,那种庄重感,是微信消息和口头答应永远无法替代的。
我曾辅导过一对夫妻,丈夫想把婚前房子加上妻子的名字。他本想自己去窗口办好手续,让妻子远程发个身份证照片就行。但工作人员坚持要双方到场录像。他抱怨了一路,直到走进办事大厅,看见妻子安静地坐在对面,眼神里有一丝紧张和期待。
当工作人员让他们面对镜头说清“自愿加名”时,丈夫突然声音哽了一下。他说:“我知道这房子是我爸妈买的,但现在,我想让它真正成为‘我们的家’。”那一刻,妻子红了眼眶。后来她告诉我:“那三分钟的录像,比十年的甜言蜜语都真实。”

这就是为什么我总劝我的来访者:别把“到场录像”当成负担,而要把它看作一次情感的唤醒仪式。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习惯了速成,习惯了线上操作,习惯了用效率衡量一切。可婚姻恰恰是最反效率的东西。它需要慢下来,需要你停下脚步,看着对方的眼睛,亲口说出“我愿意和你一起承担”。
每一次共同到场,都是一次关系的加固。它在提醒你:我不是独自前行,你也不是孤军奋战。我们在法律上绑定,在影像中留痕,更在心里一次次确认——这个人,是我选择共度余生的伙伴。
我还记得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先生,在做遗嘱公证时,执意要老伴一起来。他说:“几十年了,什么事都是我们一起决定的,最后一份声明,也不能少了她。”两人手牵着手面对镜头,说话缓慢却坚定。那一幕,让我明白:真正的爱,从不回避责任,也不逃避见证。
所以,当你们接到“需夫妻共同到场录像”的通知时,请不要烦躁,也不要敷衍。把它当作一次小小的仪式吧。穿上得体的衣服,提前到达,互相整理一下衣领,然后一起站到镜头前。
那一刻,你们不只是在完成一个程序,更是在对彼此说:“我在,我一直都在。”
婚姻里的安全感,从来不是靠一句“我爱你”堆砌起来的。它藏在每一次共同决策的现场,藏在每一个需要你亲自到场的时刻。那些被录像记录下来的沉默、微笑、点头,才是岁月里最动人的告白。

下次再遇到这样的“麻烦”,不妨换个角度想想:这不是制度的苛刻,而是生活给我们的一次机会——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,重新看见彼此的重要性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