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婚姻,是两个人从原生家庭中“走出来”的开始

2025年11月15日


很多人走进婚姻时,以为只要相爱就够了,只要彼此愿意付出,日子就能越过越好。可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得多。我见过太多原本感情不错的夫妻,在婚后几年逐渐变得冷漠、争吵不断,甚至走向分离。问题出在哪里?其实很多时候,并不是不爱了,而是他们从未真正从原生家庭中“走出来”。

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深深烙印着原生家庭的痕迹。父母的相处方式、家庭中的沟通模式、情绪表达的习惯,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“默认程序”。比如,一个在压抑环境中长大的人,可能习惯回避冲突;而一个在争吵中成长的人,则容易把争执当作沟通的常态。这些模式一旦带入婚姻,就会悄悄影响夫妻之间的互动。

我曾接待过一对年轻夫妻。丈夫来自一个传统、严肃的家庭,父亲极少表达情感,母亲则总是默默承受。他从小被教育“男人要坚强,不能哭”。而妻子则成长在一个情绪外放、充满争吵的家庭,父母经常为琐事大吵大闹,但第二天又能和好如初。婚后,每当两人发生分歧,丈夫选择沉默、回避,而妻子则情绪激动、大声质问。结果就是,妻子觉得丈夫冷漠无情,丈夫觉得妻子无理取闹。两人越走越远,婚姻岌岌可危。

问题的根源,并不在于谁对谁错,而在于他们都还活在原生家庭的影子里。丈夫用沉默保护自己,那是他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生存方式;妻子用激烈的方式表达需求,那是她从小看到的“解决问题”的方法。他们的反应,都不是出于当下这段关系的真实需要,而是被过去的情绪记忆所驱动。

真正的婚姻,需要的是“觉察”和“抽离”。觉察,是意识到自己某些行为模式并非源于现在的伴侣,而是来自童年的经验;抽离,则是主动选择不再重复那些已经不适合当下关系的旧有模式。

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或怨恨原生家庭。恰恰相反,理解并接纳自己的成长背景,是走向成熟的第一步。但关键在于——你要明白,你现在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,你和伴侣的关系,不应该只是两个原生家庭的延续或对抗。

好的婚姻,是两个人共同建立一个新的“情感系统”。这个系统里,你们可以参考过去的经历,但不受其束缚;你们可以借鉴父母的经验,但不必复制他们的命运。你们要学会用新的方式去沟通、去表达、去解决矛盾。比如,当冲突发生时,不是本能地逃避或爆发,而是停下来问问自己:“我现在的情绪,有多少是来自眼前这件事,又有多少是来自过去的伤痛?”

在这个过程中,边界感尤为重要。很多婚姻出现问题,是因为夫妻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,尤其是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界限。公婆频繁干涉小家庭生活,岳父母对女婿百般挑剔,或者一方总是把原生家庭的需求放在伴侣之前……这些都会让婚姻失去独立性和安全感。

建立边界,不是冷漠或不孝,而是为了让小家庭有足够的空间去生长。你可以孝顺父母,但不该让他们主宰你的婚姻;你可以关心家人,但不能牺牲伴侣的感受去满足原生家庭的期待。只有当你们真正以“夫妻”为核心单位,婚姻才有可能稳固。

当然,抽离原生家庭的影响,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它需要时间、耐心,也需要持续的自我觉察和沟通。有时候,你需要和伴侣坦诚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,让他理解你为什么会有某些反应;有时候,你也需要在情绪上来时,给自己几秒钟的暂停,问问自己:“这是我想要的回应方式吗?还是我只是在重演过去的剧本?”

婚姻的本质,是一场深度的共同成长。它不只是两个人搭伙过日子,更是两个灵魂在亲密中彼此照见、彼此成全的过程。当你能从原生家庭的情绪惯性中走出来,你才真正拥有了爱的能力——不是依附的爱,不是控制的爱,而是清醒的、自由的、彼此尊重的爱。

所以,请记住:好的婚姻,从来不是两个家庭的合并,而是两个独立的人,愿意放下过去的包袱,手牵手,一起走向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