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双方必须到场吗?情感咨询中的“在场”与“缺席”

2025年11月16日

在多年的婚姻情感咨询工作中,我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:“老师,我一个人来行不行?他(她)不愿意来。” 或者反过来,“我觉得问题都在对方身上,为什么非要两个人一起来?” 这些问题背后,藏着的不只是对咨询流程的疑惑,更是婚姻中长期积累的委屈、失望与无力感。

婚姻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,但很多人却习惯性地把婚姻的问题归咎于对方。于是,当关系出现裂痕时,他们本能地希望“让对方来接受治疗”,仿佛只要对方改变,一切就能回到正轨。这种想法看似合理,实则暴露了关系中最深层的误解——我们总以为爱是单方面的付出或要求,却忘了亲密关系的本质是双向的互动与共同成长。

那么,夫妻咨询是否必须双方到场?

从专业角度来说,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双方共同参与。原因很简单:婚姻是一个系统,任何一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另一方的反应,而这些反应又会反过来塑造关系的走向。如果只有一个人坐在咨询室里倾诉,哪怕说得再痛彻心扉,也只是一半的真相。就像一场对话被剪掉了一半录音,我们听到的只是回音,而非完整的语言。

我曾接待过一位妻子,她哭着说丈夫冷漠、不关心家庭、对孩子不管不顾。她独自前来,希望我能“教她怎么让他改变”。在倾听了一个多小时后,我问她:“你觉得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?” 她愣住了,随后说:“他就是自私!” 我没有反驳,而是建议她尝试邀请丈夫一起来聊聊。几周后,丈夫终于来了。出乎意料的是,他一开口就说:“我一直觉得她不需要我,家里什么事都是她说了算,孩子教育、经济开支,我像个外人。” 他的声音低沉而疲惫,“我说话她不听,久而久之,我也就不说了。”

那一刻,我看到那位妻子的眼神变了。她第一次意识到,自己所谓的“独立坚强”,在丈夫眼中竟成了“排斥与否定”。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两个人在各自的逻辑里越走越远,最终失去了连接的能力。

这正是夫妻咨询的核心价值:它不是审判台,而是对话的桥梁。当两个人能在一个安全、中立的空间里,真正听见彼此的声音,很多积压的情绪才会找到出口。而这个过程,往往需要第三方的引导——也就是情感老师的角色。我们不是裁判,也不是救世主,而是帮助你们重新学会如何“在一起”的陪伴者。

当然,我也理解现实的复杂。有些人确实因为抗拒、羞耻、工作压力或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而不愿到场。在这种情况下,个体咨询也是一种有效的起点。你可以先来梳理自己的情绪、看清自己在关系中的模式,甚至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沟通。很多时候,当你开始改变回应方式,对方的态度也会悄然松动。

但请记住:一个人的觉醒可以点燃火种,但真正的修复需要两个人一起添柴。如果始终只有你在努力,而对方毫无参与,那么再深的爱也会耗尽。这不是放弃,而是认清现实的勇气。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问题:夫妻双方必须到场吗?
如果目标只是发泄情绪或确认“我是对的”,那不来也罢。
但如果你们还愿意为这段关系努力,还想找回曾经的温度,那么,请尽量一起走进那个房间。
哪怕带着防备,哪怕沉默不语,“在场”本身就是一种态度,一种尚未放弃的证明

婚姻不是完美无瑕的童话,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,在磕碰中学会共舞的过程。而这场舞,终究需要两个人同时站在舞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