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的婚姻,是你退出你的家庭

2025年11月17日


我见过太多婚姻,在最初的甜蜜过后迅速陷入疲惫和争吵。表面上看,是性格不合、沟通不畅,或是婆媳矛盾、育儿分歧。可深入聊下去,几乎每一个问题背后,都藏着一个没“退群”的人——他们依然活在原生家庭的心理系统里,把婚姻当成了两个家庭的合并,而不是两个独立个体的重新缔结。

真正的婚姻,从你“退出你的家庭”开始。

这里的“退出”,不是让你和父母断绝关系,不再联系,而是指你在心理上完成一次重要的分离。你不再是那个凡事听爸妈安排的孩子,不再是家族期待的承载者,也不再是原生家庭情绪系统的调节器。你开始意识到:我的人生,由我和我的伴侣共同决定。

很多夫妻吵架,吵到最后变成“你妈怎么怎么样”“你爸说了什么”。这时候,问题已经不在当下,而在过去。你们不是在解决眼前的矛盾,而是在为两个家庭的历史恩怨买单。比如,妻子抱怨丈夫不够体贴,其实她真正在气的是:“我爸妈当年也是这样,我爸从不管家事,我妈累死累活。”而丈夫觉得被指责,立刻防御:“你是不是觉得我像我爸?可我又没让你受苦!”——你看,两个人其实在打一场别人的人生战役。

这就是没有“退出”的代价:你带着原生家庭的剧本走进婚姻,把伴侣当成父母的替身,或把自己活成小时候那个无助的孩子。你期待对方弥补你童年缺失的爱,纠正你父母犯过的错。可婚姻不是疗愈所,伴侣也不是心理医生。

我常对来访者说:“你要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,才能进入一段完整的婚姻。”什么叫完整?就是你能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能处理孤独而不急于抓取,能在冲突中保持清醒,而不是一有风吹草动就打电话向妈妈哭诉,或让爸爸出面“主持公道”。

我辅导过一对夫妻,丈夫每次和妻子争执,第一反应就是给母亲打电话。母亲一听儿子“受委屈”,立刻站出来指责儿媳“不懂事”“不贤惠”。久而久之,妻子觉得在这个家里永远是个外人,丈夫也夹在中间痛苦不堪。直到有一次,丈夫终于鼓起勇气对母亲说:“妈,这是我和她之间的事,我会自己处理。”那一刻,他才真正开始了婚姻。

这听起来简单,做起来极难。因为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“听话”“孝顺”,很少有人告诉我们:真正的孝顺,是活得清醒、独立,不让父母的情绪绑架你的人生。而真正的婚姻,是建立一个新的情感中心,而不是把旧的家庭系统复制粘贴过来。

当你“退出”原生家庭的心理依赖,你才会发现,婚姻的本质是一场深度的合作与共建。你们不再是各自家庭的代表,而是彼此唯一的同盟。你会开始思考:“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?”而不是“我妈希望我怎么过?”你会和伴侣一起制定规则、规划未来,而不是事事请示“长辈意见”。

这种独立,反而会让关系更亲密。因为只有两个自由的人,才能真正相爱。依附、控制、投射,都不是爱,而是未完成的成长。

当然,退出不等于割裂。你可以依然孝顺父母,关心家人,甚至住得不远。但关键在于:你的决策核心在婚姻里,不在原生家庭。你和伴侣商量买房、育儿、职业选择时,优先考虑的是你们俩的共识,而不是“我爸说应该……”“我妈不同意……”

我也理解,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。尤其在传统文化浓厚的环境里,脱离家庭期待意味着巨大的心理压力。但你要明白:你不属于任何一个家庭,你属于自己,也属于你选择的爱人。

婚姻不是归宿,而是一次重生。它要求你脱下过去的外壳,以一个独立、清醒、负责任的成年人身份,重新学习如何去爱、去沟通、去共担风雨。

所以,如果你正处在婚姻的困境中,不妨问问自己:我有没有真正“退出”我的原生家庭?我是不是还在用童年的角色应对现在的亲密关系?

真正的婚姻,始于你敢于说:“这是我自己的人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