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段婚姻需要双方的共同经营,一段婚姻需要双方的共同经营吗

2025年11月18日

婚姻不是一场终点抵达的仪式,而是一段需要持续投入与用心呵护的旅程。它不靠单方面的忍让或牺牲维持,而是建立在双方共同努力、彼此尊重与深度理解的基础之上。作为情感导师,我见过太多原本亲密无间的夫妻,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渐行渐远,不是因为不爱了,而是忘了“经营”二字的分量。


很多人走进婚姻时,都怀揣着浪漫的期待——从此有人共担风雨,有人分享喜乐,生活会变得更完整。可现实很快就会告诉你:结婚证不是幸福的保证书,婚礼的掌声落幕后,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。

我曾接待过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。丈夫事业有成,妻子全职照顾家庭,孩子上小学。表面看,他们家境优渥,生活稳定。可妻子哭着对我说:“他回家从不说话,吃饭像完成任务,周末宁愿打游戏也不愿陪我和孩子出去走走。”而丈夫则一脸疲惫地回应:“我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,回家就想安静一会儿,她却总抱怨我不关心她。”

这样的对话,在我的咨询室里并不少见。问题从来不是某一方“错了”,而是两人在婚姻中逐渐失去了“共同感”。他们不再一起思考问题,不再同步情绪节奏,甚至开始用冷漠代替沟通,用指责代替表达。

这让我想到一句话: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争吵,而是沉默中的疏离。

一段健康的婚姻,从来不是靠一个人撑起来的。它像一棵树,需要两个人同时浇水、修剪、守护。如果只有一方在努力,另一方却袖手旁观,再茂盛的树也会枯萎。

我常对来访者说:“你们不是对手,而是队友。”婚姻里的很多矛盾,其实源于角色错位——把伴侣当成了需要征服的敌人,而不是可以依靠的伙伴。比如家务分配、育儿理念、经济规划,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,背后都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碰撞。若没有坦诚沟通,没有互相妥协的空间,矛盾只会越积越深。

而真正的经营,就体现在这些日常细节里。它可能是睡前的一句“今天辛苦了”,是主动接过对方手中的家务,是在对方情绪低落时一个不问原因的拥抱。它不需要轰轰烈烈,但必须真实、持续、双向。

我也见过那些走过二十年、三十年依然恩爱的夫妻。他们的秘诀并不神秘:定期谈心,保持情感流动;尊重彼此的独立空间,不强求完全一致;遇到冲突时,先处理情绪,再解决问题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始终记得——婚姻是两个人的选择,也是两个人的责任。

有人问我:“如果对方不肯改变,我还要继续付出吗?”我的回答是:你可以选择是否继续,但不要指望用单方面的付出来唤醒沉睡的关系。真正的改变,往往始于双方都意识到“我们出了问题”,而不是“你出了问题”。

婚姻中的经营,本质上是一种“看见”与“回应”。看见对方的付出,回应对方的需求。它不需要完美,但需要真诚。你可以笨拙地表达爱,但不能假装不需要爱。

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很多人习惯了向外追求成就感,却忽略了最该用心对待的关系就在身边。我们愿意为工作学习技能,为兴趣投入时间,却常常以为婚姻“顺其自然”就能长久。可事实是,越是重要的关系,越需要刻意维护。

所以,请别再说“结了婚就该这样过”。没有哪段感情能自动走向幸福,也没有谁天生就懂得如何做伴侣。所有的默契,都是磨合出来的;所有的温情,都是积累出来的。

如果你正处在婚姻的疲惫期,请试着放下指责,重新开启一次对话。问问对方:“最近你累吗?我有没有忽略你?”也问问自己:“我为这段关系做了什么?还能做些什么?”

婚姻不是避风港,而是两个人一起造船的过程。风浪总会来,但只要你们并肩而立,手握同一条桨,就一定能划过暗流,驶向更深的平静。

记住:爱是起点,经营才是通往长久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