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是双方从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出来的开始

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:“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,而是两个家庭的结合。”这句话听起来温情脉脉,实则暗藏陷阱。它容易让人误以为婚姻的本质是家庭之间的融合,而忽略了最核心的一点——婚姻,其实是两个独立个体从各自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,真正学会与另一个人建立健康亲密关系的过程。
我接触过太多夫妻,他们在争吵时脱口而出的,不是“你为什么不理解我”,而是“我爸妈从来不会这样对我”、“你们家就是这么不讲理”。这些话背后,藏着一个被忽视的事实:很多人走进婚姻时,并没有真正从原生家庭的情感模式中“毕业”。
原生家庭是我们情感的起点。在那里,我们学会了如何表达爱,如何处理冲突,如何定义“被爱”和“安全”。但问题在于,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提供健康的模板。有的家庭充满控制,有的习惯冷暴力,有的用牺牲来换取关注。当我们把这些模式带入婚姻,它们就会像隐形的绳索,悄悄捆绑住两个人的关系。
我曾辅导过一对夫妻,丈夫总在妻子情绪激动时选择沉默回避,而妻子则越说越激动,最后以崩溃收场。深入沟通后才发现,丈夫的父亲常年冷处理家庭矛盾,母亲则用哭泣和自责来维系关系。他从小学会的应对方式就是“躲”,而妻子的成长环境则是“必须把话说开”,否则就是冷漠。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逻辑在婚姻中碰撞,演变成无休止的误解。
这时候,如果只看表面行为,我们会说“他不够体贴”“她太情绪化”。但作为情感老师,我更愿意问一句:你们各自的家庭教会了你们什么?你们现在的情绪反应,有多少是来自童年的回声?
婚姻真正的挑战,不在于找到一个“完美伴侣”,而在于能否在关系中保持清醒的自我觉察。当冲突发生时,先别急着指责对方,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:“我现在的情绪,有多少是当下这件事引发的?又有多少,是过去未被疗愈的伤在作祟?”
很多人的痛苦,源于把原生家庭的期待投射到配偶身上。他们希望伴侣能弥补童年缺失的关爱,能纠正父母曾经的错误对待,甚至希望对方成为那个“理想中的父母”。可婚姻不是救赎,伴侣也不是心理治疗师。当我们把修复自我创伤的责任交给对方,关系就会变得沉重不堪。

真正的成熟婚姻,是两个人都意识到:我来自我的家庭,你来自你的家庭,我们都带着各自的烙印。但我们选择不再让这些烙印决定我们的未来。我们可以承认“我有时候会害怕被抛弃,因为小时候经常被忽略”,也可以说“我一听到批评就愤怒,因为我爸总是用贬低的方式‘教育’我”。坦诚这些,并不是示弱,而是一种深度的勇敢。
在这个基础上,夫妻才能共同建立属于“我们”的新系统。这个系统不复制上一代的模式,也不完全否定过去,而是有选择地继承,有意识地创造。比如,我们可以约定:当一方情绪上头时,另一方不说“你想多了”,而是说“我在这里,你可以慢慢说”。这种微小的调整,其实是在重建情感回应的方式。
我也常常提醒来访者:不要期待对方改变。真正的改变,永远从自己开始。当你不再执着于“他为什么不能像别人老公那样浪漫”,而是去理解“他的表达方式受限于他的成长经历”,你的心态就会从对抗转向共情。
婚姻不是终点,而是一段修行的开始。它逼迫我们直面自己最深的不安,也给予我们最真实的机会去练习爱与被爱。而这一切的前提,是我们愿意从原生家庭的情感惯性中走出来,带着觉知,走进一段真正属于两个人的关系。
这条路不容易,但值得。因为只有当我们真正独立,才能与另一个人平等相拥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