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努力

2025年11月20日

婚姻从来不是一场浪漫的终点,而是一段需要持续耕耘的旅程。很多人在步入婚姻殿堂时,满心期待的是“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”,却忽略了这句童话结尾背后,藏着无数个柴米油盐的清晨与争执不断的夜晚。作为一位长期陪伴夫妻走过情感低谷的情感老师,我深知——婚姻的稳固,从不取决于某一个人的完美付出,而是源于两个人的共同奔赴

我曾接待过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。妻子抱怨丈夫冷漠、不懂浪漫,丈夫则说妻子唠叨、情绪化。两人坐在咨询室里,像两个隔着玻璃窗的陌生人,看得见对方,却听不清彼此的心声。深入交谈后我才明白,问题的根源并非不爱,而是他们都默认:婚姻是对方的责任。妻子觉得“你应该主动关心我”,丈夫认为“你该理解我的压力”。于是,爱在等待中冷却,心在误解中疏远。

其实,婚姻就像一棵树。恋爱时期是种子萌芽,靠激情和新鲜感生长;而婚后,则需要阳光、雨露、修剪与守护——这些,都不是单方面能完成的。没有哪棵树能在只有半边光照的土壤里枝繁叶茂,也没有哪段婚姻能在一人付出、一人索取的模式下长久存活

我常对来访者说:“婚姻不是1+1=2,而是0.5+0.5=1。”每个人都要放下一部分自我,融入一个“我们”的共同体。这意味着,当矛盾出现时,不是急着指责“你错了”,而是问一句:“我们该怎么一起解决?”当生活疲惫时,不是计较“我做了这么多”,而是想想:“我能为这个家再做点什么?”

真正的努力,体现在细节里。比如,丈夫记得妻子不喜欢吃香菜,便在点外卖时默默备注;妻子察觉到丈夫工作压力大,主动承担了周末做饭的任务。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实则是婚姻中最动人的语言。它们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,却是日复一日的坚守。

我还记得一对年过五十的夫妻,丈夫患了轻度抑郁,妻子没有选择逃避或抱怨,而是每天陪他散步、记录心情变化,甚至自学心理学知识。三年后,丈夫逐渐康复,两人反而比年轻时更亲密。他们说:“我们终于明白了,婚姻不是找一个完美的人,而是两个人一起变得更好。”

当然,共同努力并不意味着无底线的妥协。健康的婚姻需要边界,也需要沟通。我鼓励夫妻定期进行“情感对话”——不是吵架,也不是讲道理,而是真诚地分享感受:“当你昨晚没回消息时,我感到被忽略”“最近我压力大,可能对你少了耐心,对不起”。这样的表达,能让彼此看见对方的情绪,而不是只盯着行为较劲。

更重要的是,婚姻中的两个人,都要保有成长的意愿。时代在变,人在变,感情也在流动。如果一方停滞不前,另一方不断进化,迟早会出现认知与精神层面的断层。所以,读书、旅行、培养共同爱好,甚至一起参加婚姻课程,都是让关系保持活力的方式。

有人说,婚姻是爱情的坟墓。但我想说,婚姻本不该埋葬爱情,而是应该成为爱情的土壤。在这片土壤里,两个人用理解浇灌,用包容施肥,用行动守护。风雨来时,不各自躲进屋檐,而是并肩撑起一把伞。

婚姻确实不易,但它值得。只要两个人都愿意低头修鞋,也愿意抬头看路;既能共苦,也懂同甘;既能在平淡中相守,也能在危机中相扶——那么,这段关系,就一定能在岁月的打磨中,愈发温润光亮。

所以,请记住:没有天生契合的两个人,只有愿意共同经营的一对伴侣。婚姻的幸福,不在运气,而在选择——选择在每一次想转身离开时,多走一步 toward each other(走向彼此)。这才是婚姻最深的智慧,也是最真的浪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