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与原生家庭的界限感,婚姻和原生家庭

2025年11月22日

在多年的婚恋咨询工作中,我见过太多原本恩爱的夫妻,因为“爸妈一句话”而冷战;也见过不少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,被原生家庭的过度介入逼到濒临崩溃。他们常问我:“孝顺父母有错吗?为什么一提界限,就显得不近人情?”其实问题的关键从来不是孝不孝顺,而是——我们有没有在婚姻中建立起清晰的“界限感”。

婚姻,本质上是一段全新的亲密关系的开始。两个人从各自的家庭走出来,组建属于自己的小家庭。这个过程,不仅是法律上的登记,更是心理上的“分离”。可现实中,很多人虽然结了婚,心理上却依然和原生家庭黏连在一起。丈夫习惯性地把母亲的话当作圣旨,妻子一遇到矛盾就跑回娘家哭诉,这些行为的背后,都是界限模糊的表现。

我曾接待过一对夫妻。妻子抱怨丈夫什么事都听他妈的,连买个沙发都要婆婆点头。丈夫则委屈地说:“我妈养我这么大,我不听她说什么?”表面上看是婆媳矛盾,实则是这对夫妻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家庭系统。他们的婚姻空间,被原生家庭强势挤占了。

真正的界限感,不是冷漠,不是切断联系,而是懂得“谁的事谁负责”。父母可以提建议,但最终决定权在小家庭;父母可以关心,但不能代替你们做选择;父母可以表达情绪,但不该让你们为他们的情绪买单。比如,妈妈觉得儿媳不够勤快,那是她的情绪,儿子需要共情母亲的感受,但不必因此责怪妻子。这才叫有界限。

很多年轻人不敢设立界限,是怕被贴上“不孝”的标签。但你要明白,一个健康的家庭,恰恰是靠界限来维系尊重的。没有界限的亲密,终将变成控制与消耗。当你一味满足父母的期待,压抑伴侣的感受,婚姻就会失衡。久而久之,伴侣会觉得被排斥、被忽视,感情自然疏远。

设立界限的过程,往往伴随着冲突和不适。父母可能会说:“你怎么结婚后就变了?”“我们为你付出这么多,你现在翅膀硬了?”这时候,你需要温柔而坚定地表达:“我永远是你们的儿子/女儿,但我现在也是一个丈夫/妻子,我需要为我的婚姻负责。”这不是背叛,而是成长。

特别提醒女性朋友们:嫁进来的是你,不是你全家。有些妻子习惯把娘家人频繁带进小家,大事小事都要征求父母意见,甚至让父母参与育儿决策。这无形中削弱了丈夫在家庭中的地位,也容易引发权力争夺。婚姻是两个人的事,外力介入越多,内核就越脆弱。

同样,男性也要警惕“妈宝”倾向。母亲再爱你,也不能代替你做丈夫的责任。当妻子和母亲发生分歧时,你的立场不是“两边哄”,而是站在婚姻的立场上去协调。你可以安抚母亲,但不能牺牲妻子的尊严。这才是成熟男人该有的担当。

建立界限感,还需要夫妻之间有充分的沟通和共识。你们要一起讨论:哪些事可以听父母建议?哪些事必须由我们自己决定?过年回谁家?孩子教育听谁的?把这些规则提前谈清楚,才能避免日后被动。

最后我想说,界限感不是一堵墙,而是一道门。它允许爱流动,但不让控制入侵。一个有界限的婚姻,不会疏远父母,反而会让关系更健康。因为当你在婚姻中站稳了脚跟,你才能以更从容的姿态去孝顺父母,而不是用牺牲婚姻来换取心安。

婚姻不是原生家庭的延续,而是新生命的起点。愿每一对夫妻,都能在爱与尊重中,划清那条温柔而坚定的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