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是两个人脱离原生家庭,婚姻是两个人脱离原生家庭吗

2025年11月22日


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:“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。”这话听起来很现实,也很传统,但仔细想想,它其实暗藏陷阱。如果婚姻一开始就被定义为“两家人的联姻”,那夫妻之间的边界就很容易模糊,矛盾也往往由此滋生。真正健康的婚姻,恰恰始于两个人勇敢地从原生家庭中“脱离”——不是断绝亲情,而是完成心理上的独立。

我接触过太多夫妻,他们的争吵表面上看是生活习惯不合、育儿理念冲突,甚至金钱分配不均,但往深处挖,几乎都能追溯到一个共同的问题:他们还没有真正从原生家庭的情感模式中走出来。

比如,一位妻子每次和丈夫争执后,第一反应不是沟通,而是立刻给母亲打电话哭诉。她把母亲当成情绪的出口,而丈夫则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,像个局外人。久而久之,夫妻之间的信任一点点瓦解。又比如,一位丈夫在面对家庭决策时,总是先问父母意见,哪怕是一件小事,也要等“我爸说可以”才敢点头。他的妻子感到不被尊重,觉得自己在这个家里没有话语权。

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,背后都藏着一个核心问题:他们在心理上,依然依附于原生家庭,没有建立起以伴侣为核心的“新家庭系统”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分化”。它指的是一个人能否在情感上既保持与他人的亲密,又能维持自我判断和独立行动的能力。高分化的人,即使面对父母的压力,也能坚定地守护自己的小家庭;而低分化的人,则容易被原生家庭的情绪牵着走,陷入“听爸妈的”还是“听爱人的”这种两难境地。

婚姻的本质,是一次深刻的心理重建。它要求我们重新定义“家”的概念——从前,家是父母在的地方;现在,家是爱人和自己共同构建的空间。这个转变并不容易,尤其在我们的文化里,孝道被高度推崇,很多人误以为“听话”就是孝顺,却忽略了真正的孝顺,是让自己过得幸福,不让父母操心。

我常对来访者说:“你要先成为你自己,才能成为一个好伴侣。”而成为自己的第一步,就是从原生家庭的情感依赖中松绑。这不意味着你要冷漠、疏远父母,而是要学会区分:哪些情绪是你自己的,哪些是来自家庭的投射;哪些决定该由你们夫妻共同做出,而不是让父母代劳。

很多夫妻在婚后依然沿用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。比如,丈夫一遇到压力就沉默回避,像他父亲那样;妻子一生气就冷战,复制了母亲的方式。他们没意识到,这些模式可能已经在原生家庭中造成了伤害,若不加觉察地带入新婚姻,只会重演悲剧。

所以,婚姻的第一课,其实是“觉察”。觉察自己在情绪激动时,是不是在重复小时候应对父母的方式?觉察当和伴侣发生冲突时,你第一个想求助的人是谁?如果是父母,那就该警惕了——你的心理重心,还停留在过去。

真正的亲密,发生在两个独立灵魂之间。只有当你不再把父母当作情绪的避风港,不再把原生家庭的价值观当作唯一标准,你才能真正看见你的伴侣,听见他的声音,也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。

我见过一对夫妻,结婚头三年几乎天天吵架。后来他们开始做家庭治疗,逐渐意识到,他们的争执大多源于“谁家过年去谁家”“孩子跟谁姓”这类问题。表面是习俗之争,实则是归属感的争夺。直到有一天,他们决定:过年不回任何一方老家,而是两个人一起去旅行。那一刻,他们才真正体会到,婚姻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世界。

脱离原生家庭,不是割裂,而是升级。是从“我是某某的儿子/女儿”转变为“我是某某的伴侣”。这个身份的转换,标志着心理成年的完成。

婚姻不该是原生家庭的延续,而应是两个独立个体共同创造的新起点。当你能稳稳地站在自己这一边,又能温柔地走向对方,你们的关系,才真正开始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