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经营:爱不是终点,而是起点

很多人以为,结婚就是爱情的终点,是终于“修成正果”的证明。可现实却常常在婚后不久悄然打脸——曾经甜如蜜的情侣,开始为谁洗碗、谁接孩子、谁给父母钱而争执不休;曾经无话不谈的伴侣,如今相对无言,各自刷着手机,像合租的室友。我作为一名情感咨询老师,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婚前浓情蜜意,婚后形同陌路。问题出在哪里?其实答案很简单:婚姻从来不是被“拥有”的,而是被“经营”的。
我们总习惯把婚姻想象成一个结果,好像只要领了证、办了酒,一切就该顺理成章地幸福下去。但真正的婚姻,恰恰是从婚礼结束那一刻才真正开始。它不是一张证书能保障的安全区,而是一段需要持续投入、用心浇灌的关系旅程。就像一座花园,哪怕种下再美的花,若无人修剪、浇水、除虫,终将荒芜。
我曾接待过一对结婚七年的夫妻。丈夫抱怨妻子冷漠,不再关心他;妻子则说丈夫回家就躺沙发,从不参与家庭事务。两人坐在我面前,语气里满是委屈和不解:“当初不是说好要互相扶持吗?”我问他们:“你们最近一次一起做饭是什么时候?”两人都沉默了。我又问:“上一次认真聊天超过半小时,聊的不是孩子或账单,是什么时候?”他们更沉默了。
这让我想起一句话: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争吵,而是沉默中的疏离。当两个人不再主动靠近,不再愿意倾听与表达,爱就会在日复一日的忽视中慢慢枯竭。
那么,婚姻该如何经营?首先,必须打破“对方应该懂我”的幻想。很多人期待伴侣能读懂自己的情绪、猜中自己的需求,一旦落空就感到失望甚至愤怒。可真相是,没有人天生就能完全理解另一个人。理解是沟通的结果,而不是前提。你不说,他怎会知道?你以为的“理所当然”,在对方眼里可能是“莫名其妙”。
其次,经营婚姻的核心是“共同感”。这不是指每天黏在一起,而是心理上的彼此在场。比如,你在工作中受了委屈,回家愿意倾诉,而伴侣愿意放下手机认真听;孩子教育出现分歧,你们不是各自站队,而是坐下来讨论“我们怎么一起解决”。这种“我们”的意识,才是婚姻稳固的基石。
我还常建议夫妻定期进行“情感复盘”——不必正式,可以是在散步时、睡前聊天时,聊聊最近的感受:“你觉得我最近是不是忽略了你?”“我有点累,希望你能多分担一点家务。”坦诚表达需求,也愿意回应对方的需求,这种互动会让关系保持流动和温度。

当然,经营婚姻也意味着接纳不完美。没有哪对夫妻能永远和谐,冲突不可避免。但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矛盾,而在于如何面对矛盾。是选择冷战、指责,还是选择冷静对话、寻找共识?前者消耗感情,后者滋养关系。
最后我想说,婚姻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,也不是两个人的博弈,而是一场并肩前行的双人舞。节奏可能乱,步伐可能错,但只要双方都愿意调整、配合、继续跳下去,这支舞就能越跳越美。
别再问“为什么他变了”或“为什么她不再爱我”,而要问问自己:“我为这段关系做了什么?”婚姻的温度,从来都是由两个人共同决定的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