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婚姻是各自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吗,好的婚姻是各自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吗

2025年11月23日

我们常常在婚姻咨询中听到这样的声音:“他总是像他妈妈一样说话”“她一吵架就回娘家,根本不把我当家人”“我明明已经结婚了,可婆婆还觉得我是个外人”。这些看似琐碎的抱怨背后,其实藏着一个深刻的情感命题:一段好的婚姻,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彻底走出原生家庭?

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——健康的婚姻,从来不是两个完整个体的简单相加,而是两个正在成长中的灵魂,在彼此陪伴下,逐渐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心理分离。

很多人误以为“走出原生家庭”就是断绝来往、不再联系父母,甚至刻意疏远家人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。真正的“走出”,不是地理上的远离,也不是情感上的割裂,而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成熟:我们开始意识到,父母的爱与局限、教养方式与情绪模式,并不决定我们是谁;我们有能力选择成为怎样的伴侣,而不是重复父辈的剧本。

我在咨询中遇到过一对夫妻,丈夫从小在强势母亲的控制下长大,事无巨细都要听母亲安排。婚后,每当他和妻子发生争执,第一反应就是打电话向母亲求助。妻子感到被排斥、被忽视,渐渐心灰意冷。后来经过几次深入沟通,丈夫才意识到,自己早已成年,却仍把母亲当作情绪的“安全港”,而这无形中把妻子推到了“敌人”的位置。

这个案例让我明白,婚姻中的许多矛盾,表面上是夫妻之间的冲突,实则是原生家庭的影子在作祟。当我们没有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心理剥离,就会不自觉地把童年形成的关系模式带入婚姻——比如依赖、讨好、回避,或是过度控制。

那么,如何才算真正“走出”了原生家庭?

首先,是建立清晰的边界感。这意味着你能够尊重父母的情感需求,但不再承担他们的情绪负担。你可以关心父母,但不必为他们的不快乐负责;你可以倾听他们的建议,但最终的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。这种边界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成熟的爱。

其次,是在婚姻中成为独立的情感主体。也就是说,当你感到不安、受伤或愤怒时,不再本能地寻求原生家庭的支持,而是尝试与伴侣共同面对。你们不再是“我vs你”,而是“我们vs问题”。这种转变,需要勇气,也需要练习。

我还记得一位来访者曾对我说:“以前我一和老公吵架就想回娘家,觉得只有那里才是我的避风港。后来我才明白,如果我一直逃,那我们的家永远建不起来。”这句话让我动容。真正的归属感,不是回到过去,而是在当下共同创造。

当然,走出原生家庭并不意味着否定过去。相反,它是一种更深的理解与接纳。我们开始看到父母的局限,也看到他们的努力;我们理解他们的伤害可能源于他们未曾疗愈的创伤。这种理解,不是为了原谅一切,而是为了让自己从怨恨中解脱,轻装前行。

婚姻,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。而走出原生家庭,正是这场修行的第一课。当我们不再活在过去的影子里,才能真正看见彼此,牵着手,走向属于两个人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