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是各自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吗?

2025年11月24日


我曾接待过一对新婚夫妻,妻子小雅哭着对我说:“我爸妈只是关心我,为什么他总说我妈管太多?”而丈夫阿哲则一脸无奈:“我不是不尊重她父母,但他们连我们吃什么都要干涉,这日子怎么过?”他们的矛盾,看似是婆媳问题,实则是两个成年人在婚姻中,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关系的典型困境。

婚姻,从来不是两个人的简单结合,而是两套家庭系统、两种情感模式的碰撞与融合。我们常误以为,结婚就是组建一个新家,于是理所当然地认为“要脱离原生家庭”。可问题是,人真的能彻底“脱离”吗?我们的语言习惯、情绪反应、亲密模式,甚至对爱的理解,大多都深深根植于童年与家庭的影响之中。试图一刀两断,往往只会带来更深的撕裂与内耗。

真正的“离开”,不是冷漠与疏远,而是一种成熟的“心理分离”。它意味着你开始意识到:我已经是一个独立的成年人,我有责任为自己的选择和情绪负责,而不是继续依赖父母来定义我的价值、解决我的问题,或填补我的情感空缺。

比如,当你和伴侣发生争执时,你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向父母哭诉,期待他们为你“主持公道”?还是愿意先冷静下来,尝试与对方沟通,承担起经营关系的责任?前者,是你仍在情感上依附原生家庭;后者,才是你在婚姻中真正“长大”的标志。

我也见过不少夫妻,因为一方迟迟无法完成这种心理上的“断乳”,导致婚姻陷入僵局。有一位来访者,每次和妻子吵架,都会连夜开车回老家,躲进父母的庇护中。久而久之,妻子感到被抛弃、不被信任,最终提出离婚。他才恍然大悟:原来自己一直把父母当成避风港,却忘了婚姻才是真正需要经营的港湾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切断与父母的联系。相反,健康的婚姻往往建立在清晰的边界之上。你可以深爱父母,也可以常回家看看,但你要清楚:我的婚姻生活,由我和伴侣共同决定。父母的意见可以倾听,但决策权在我手中。这种界限感,不是冷漠,而是一种尊重——既尊重伴侣的独立性,也尊重父母的角色边界。

更进一步说,婚姻中的“离开原生家庭”,其实是一场双向的成长。不仅是你从父母那里独立出来,也是你帮助伴侣完成他的心理独立。你们彼此成为对方的情感容器,学会在冲突中不逃回过去,在孤独中不依赖旧有的情感模式。你们一起建立属于你们的新系统——一个以平等、尊重和爱为基础的家庭文化。

我常常告诉来访者:原生家庭是我们生命的起点,但它不该成为我们婚姻的终点。我们可以带着父母给予的爱与教训前行,但不能背着他们的影子过一辈子。婚姻的意义,正在于提供一个机会,让我们重新学习如何去爱,如何被爱,如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

所以,婚姻中的“离开”,不是逃离,而是回归——回归到你自己,回归到你们的关系本身。当你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情绪的出口、决策的依靠或逃避现实的退路时,你才真正准备好进入一段成熟的婚姻。

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,它需要觉察、勇气和持续的努力。但每一步,都会让你离真实的亲密更近一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