夫妻双方都需要什么,夫妻双方都需要什么东西

2025年11月24日

在多年的婚姻咨询工作中,我见过太多原本相爱的两个人,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逐渐变得疏远,甚至冷漠。很多人问我:“老师,为什么我们明明没有大吵大闹,却感觉越来越不像夫妻了?”其实,答案往往藏在那些被忽略的“需要”里。婚姻不是一张结婚证就能维系的,它需要双方持续地看见彼此、回应彼此、滋养彼此。那么,夫妻双方真正需要的是什么?

首先,需要被看见。这里的“看见”,不是指物理上的注视,而是心理层面的认可与觉察。很多妻子抱怨丈夫回家只顾看手机,对孩子嘘寒问暖,却对她视而不见;很多丈夫则觉得无论怎么努力工作,妻子总是不满意。这些抱怨背后,其实是“我不重要”的恐惧。一个人长期得不到关注,就像植物缺水,再顽强也会枯萎。真正的看见,是注意到对方的情绪变化,记得她随口提过想吃的菜,察觉他最近加班多了、话少了。这种细腻的关注,比节日礼物更让人心安。

其次,需要被尊重。尊重不是客客气气,而是在分歧中依然承认对方的价值。有些丈夫习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:“你今天把饭做了。”“孩子你去接。”听起来像安排任务,而不是与伴侣对话。而有些妻子则常以贬低的方式表达不满:“你连这点事都做不好?”久而久之,对方的自尊被一点点磨平,开始逃避交流,甚至产生逆反心理。健康的婚姻中,即使意见不合,也能说:“我知道你是为这个家好,但我有另一个想法,我们可以一起商量。”尊重是婚姻的底线,一旦失守,爱就容易变成怨。

第三,需要安全感。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稳定,更是情感上的可依赖。当一方焦虑、脆弱时,另一方能否成为他的依靠?我曾接待一对夫妻,妻子产后抑郁严重,整夜失眠,丈夫却认为她“太矫情”,还说“别人不都这么过来的?”结果妻子彻底封闭自己。后来经过辅导,丈夫才意识到,她的崩溃不是无理取闹,而是需要一个能接住她情绪的人。安全感来自于“我知道你在”的承诺,哪怕沉默地陪在身边,也是一种力量。

第四,需要共同成长的空间。很多人误以为结婚就是终点,其实婚姻恰恰是成长的起点。夫妻不是捆绑在一起的两个人,而是并肩前行的同行者。如果一方在进步,另一方停滞不前,差距就会变成隔阂。我鼓励夫妻定期聊聊各自的困惑与目标,比如:“最近我在学心理学,发现以前很多做法都不对。”“我想换个工作,压力会大一些,希望你能理解。”这样的分享,能让彼此保持精神上的同步,避免渐行渐远。

最后,需要仪式感与日常的温柔。生活是由无数个琐碎组成的,但正是这些琐碎决定了婚姻的温度。一个早上的拥抱,一句“路上小心”,一次主动洗碗,都能传递爱意。不要小看这些细节,它们像砖瓦一样,一寸寸垒起婚姻的城墙。我常建议夫妻每周留出“专属时间”,哪怕只是散步半小时,不说工作,不谈孩子,只聊彼此的心情。这种刻意的连接,能有效防止感情被日常消磨。

婚姻的本质,是一场深度的情感合作。它不靠激情维持,而靠日常的用心经营。夫妻双方都不是完美的,但只要愿意看见、尊重、守护、成长,并在平凡中坚持温柔,就能让爱在岁月里生根发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