婚姻最好的状态:我走出我的家庭

很多人问我:“老师,为什么我和伴侣总是吵?明明我们都很爱对方。”我通常会反问一句:“你现在结婚了,但你的‘家’,到底在哪里?”
这个问题常常让人愣住。
在咨询室里,我见过太多夫妻,婚结了十年八年,心却还住在父母家里。丈夫一有情绪就打电话给妈妈诉苦,妻子受了委屈第一反应是回娘家哭诉。表面上是寻求安慰,实则是把婚姻中的矛盾,转嫁到原生家庭去消化。久而久之,伴侣反而成了“外人”,而父母成了情感的第一责任人。
这,不是婚姻,是两个家庭的拉锯战。
真正的婚姻,始于你从“我家”走向“我们家”的那一刻。这个“走出”,不是物理距离的搬离,而是心理层面的独立——你开始为自己的情绪负责,为自己的选择承担,不再把原生家庭当作情感避风港或情绪发泄口。
我曾经辅导过一对夫妻。丈夫每次和妻子争执后,都会默默给母亲发语音,抱怨妻子“不懂事”“太强势”。母亲听了心疼儿子,便开始暗中干涉小家庭的生活:买菜送上门、插手育儿方式,甚至劝儿子“忍不了就离”。妻子察觉到婆婆的越界,更加愤怒,夫妻关系陷入恶性循环。
后来在咨询中,我让这位丈夫写下:“这是我自己的婚姻,我有能力处理我和伴侣之间的矛盾。”起初他写得很艰难,觉得“跟妈说说怎么了?她不也是为我好?”但慢慢地,他意识到,每一次向母亲倾诉,都是在削弱自己作为丈夫的责任感,也在无形中贬低了妻子的地位。

当他开始尝试把问题留在婚姻内部解决,先沟通、再协商,而不是第一时间向外求援时,夫妻之间的张力反而缓解了。他说:“原来我不需要一个‘裁判’,我需要的是和她一起面对问题的勇气。”
这,就是走出原生家庭的意义。
走出,不是割裂亲情,而是建立边界。健康的边界,不是冷漠,而是清醒地知道:我可以孝顺父母,但我不能让他们主宰我的婚姻;我可以听取建议,但最终决定要由我和伴侣共同做出。
很多女性在婚后仍深陷“女儿角色”中。一吵架就想找爸爸评理,或期待母亲替自己出头。这种心理依赖,会让丈夫感到被排斥,仿佛永远无法真正“赢得”妻子的信任与归属。同样,男性若始终活在“儿子”的身份里,把母亲当作情感支柱,妻子就会在婚姻中感到孤独——她嫁了一个男人,却要和另一个女人争夺他的心。
婚姻最好的状态,是两个人并肩站立,背后没有影子拖拽,前方才有光。
当你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心理依附,你才会发现:原来我不是为了逃离谁而结婚,而是为了和另一个人共同创造一个新的“家”。这个家不需要完美,但必须独立;不需要无冲突,但要有共识——我们是彼此的第一责任人。
我也曾经历过这样的转变。年轻时和爱人闹矛盾,第一反应是打给姐姐哭诉。直到有一次,姐姐平静地说:“你们的问题,得你们自己解决。我听多了,反而帮不了你。”那句话像一盆冷水,浇醒了我。从那天起,我开始练习在情绪翻涌时先沉默,先自问:“这件事,我能为自己做点什么?”

真正的成熟,不是不再受伤,而是受伤后依然愿意回到关系中修复,而不是逃回过去的情感安全区。
所以,如果你正困在婚姻的疲惫里,不妨问问自己:我的情感重心,究竟落在哪里?当我遇到困难,我第一个想找的人是谁?是我身边的伴侣,还是远方的父母?
答案或许会让你惊讶。
婚姻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,而是两个不完美的人,愿意一起走出各自的旧家庭,在荒原上搭起属于他们的帐篷。风来了,一起扛;雨落了,互相挡。没有外援,也没有退路,只有彼此。
而这,才是婚姻最真实、也最动人的样子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