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签:成长选择

当学生开始权衡利弊时,教育者该警惕什么?

一、讲台上的新发现:从"对不对"到"值不值"上周批改高一学生的周记时,我注意到一个微妙变化:小林的作文里出现了5次"划算",3次"亏了"。他描述自己放弃文学社选择辩论队的理由是"辩论对升学更有利",分析班级值日分工时写道"擦黑板费时费力,性价比太低"。这种语言模式让我想起三年前另一个学生——那个最终因"会计比哲学赚钱"而改填志愿的课代表。这种现象并非个例。根据2023年北京师范大学习惯养成课...
当学生开始权衡利弊时,教育者该警惕什么?